office6\wpsassist\cache\A000220150320J52PPIC21世纪我国寄生虫病的控制问题

 

在我国寄生虫病仍然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是社会问题,这已经是我们的共识。我国曾是寄生虫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等流行猖獗。建国以来,我国确定上述流行严重、危害最甚的五大寄生虫病为先消灭的寄生虫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防治,这些寄生虫病的防治,这些寄生虫病的防治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寄生虫病控制的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已治愈的血吸虫病人数达1千1百余万,原有钉螺面积的四分之三已消灭钉螺,68.80%的原流行县、市已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全国疟疾年发病人数从40年代末期的3千万下降到19954.97万;经卫生部组织考核,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宣布基本消灭了丝虫病;早在50年代末,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主要流行省就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随着对寄生虫病研究的深入,各地还开展了对钩虫病等肠道线虫、华枝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等的综合防治,部分地区人群的寄生虫感染率已显著降低。新疆、甘肃、内蒙古和青海等省、自治区开展包虫病调查和在重点县设立防治试点,亦取得初步成效。

 

 二、瞻望21世纪,我国寄生虫病控制面临的形势

 

  21世纪我国寄生虫病的控制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血吸虫病自80年代在我国死灰复燃,

 

  近年,血吸虫病在长江沿岸湖区和四川、云南大山区疫情有所回升,加之水灾不断,“血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海南、云南、两省恶性疟尚在流行,输入性疟疾增多,每年仍有几十个爆发点,疟疾的传播条件并未改变;丝虫病在绝大部分县(市)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但检测任务仍然很重;黑热病在黄淮平原已经绝迹,但在陇南和川北仍有病例出现,西北荒漠地区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也需继续调查研究;各地钩虫病感染的程度已普遍减轻,但钩虫病尚未纳入有计划的防治之中,钩虫病传播仍然广泛存在。另外,对包虫病、弓形虫病、肺吸虫病、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等患病率高、且症状较重的寄生虫病尚不能投入较大力量防治。至于其它寄生虫病的防治尚处于起步或尚未全面起步阶段。近年我国完成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显示,除疟原虫、血吸虫、绦虫和利什曼原虫外,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8种,平均感染率63.3%,据此推算,全国有7亿人感染寄生虫。由于感染人数众多,即使看来微不足道的患病率,也带来惊人的患病人数,是不容忽视是卫生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寄生虫病控制的成就巨大,来之不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一些重新回升和新发现的病原和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带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等,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谱的变更和缺乏基本的预防知识,其流行正呈上升趋势;恶性疟流行范围大,发病人数上升,局部地区间日疟爆发流行时有发生,在犬源性和野生动物源性黑热病流行区内,新发病人从未间断;先天性弓形虫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总的来说,寄生虫病在21世纪虽然总的趋势将不断下降,某些寄生虫病能得到有效控制,但个别寄生虫病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流行,老的寄生虫病消灭了,还可能出现新的寄生虫病。21世纪的寄生虫病防治有可能在面对原有的寄生虫病的同时,又面对新的“敌人”。人类与寄生虫病的斗争将是漫长和持久的,认为寄生虫病在21世纪已无足轻重的观点是错误的。

 

  2.寄生虫病防治中的关键技术有待解决,如疟疾的快速诊断和检测技术,抗药性恶性疟防治对策;荒漠地区犬源性和野生动物源性黑热病防治对策;丝虫病检测技术;弓形虫病诊断技术;钩虫病等肠道线虫病的防治对策;包虫病、囊虫病及旋毛虫病等的适宜于现场应用的快速诊断方法和有效治疗药物等。

 

  3.寄生虫病的有效控制还受到一些新的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一些地区存在着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松散、专业队伍不稳定、寄生虫病防治经费不足等问题;人口的大量流动加大了寄生虫病原控制的难度;大规模建设与居民迁移,有可能使非免疫人口增加;疟原虫对药物的抗药性增强;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改变有利于钉螺的生长,有利于媒介按蚊、媒介白蛉的繁殖,并且和棘球蚴病的上升有关;免疫力降低的人群增多有利于弓形虫病的传播。

 

  三、21世纪我国寄生虫病控制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1.突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

 

  许多寄生虫病的发生与群众的卫生常识和生活方式直接、间接有关,我国人体旋毛虫感染是由于吃生的或半熟的猪肉、野猪肉或熊肉引起的;肺吸虫病的终宿主是多种食肉目动物(猫科、灵猫科等),其中间宿主溪蟹则生活于一定环境的溪流中,人因偶食生的蟹而感染。故预防寄生虫病和促进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这就有赖于长期的、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我国的寄生虫病的防治的实践表明,沿用多年的防治对策需要增加新的内涵,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培养良好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从根本上改变寄生虫病传播的条件。

 

  2.加强寄生虫检测

 

  寄生虫病检测是指为了达到寄生虫,促进人民健康,在人群中系统地,长期地,连续地收集与寄生虫病分布,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有关的信息,进行核对,分析,对结果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趋势。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建立了寄生虫病检测系统,但由于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寄生虫检测工作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它是卫生工作的基础建设,既造福于当代人,也惠及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加强。

 

  3.加强基础研究

 

  面对寄生虫学科的迅速发展和寄生虫病防治任务的繁重,今后要继续加强有关寄生虫病的发病机理、危险因素、流行规律、免疫预防的基础研究,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实践和现场相结合的途径,开展科学研究,为更好地为防治寄生虫病服务。

 

  4.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在寄生虫病控制中的应用

 

  (1)在流行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寄生虫病生态特点,建立传播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模型的动力学方法,对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病过程、规律及有关流行病学因素开展进一步定量研究,预测今后的流行趋势,这对我国寄生虫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2)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寄生虫感染的机理,提供群体健康防护的新手段。相术21世纪口服预防血吸虫病药物能广泛地推广使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研究将开发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经济的方法;疟疾诊断方法的研究将建立快速、简易、敏感、特异、可用于现场和考核疗效的诊断方法,以检测疟原虫及核酸为主:包虫病药物的研究可提供长效、缓释的抗棘球蚴及抗棘球绦虫药物,进入现场和临床应用。而改进与提高现有包虫病免疫诊断方法,可使数种早期血清学诊断方法应用于现场。

 

  5.加强寄生虫病控制有关的软科学研究

 

  软科学引导硬科学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事物在高层次上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运动规律,而关系及其变化方式本身是信息,人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外部世界的信息来认识世界,并不断产生和更新主观信息。为了提高寄生虫病控制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对各项决策和措施效益评估的软科学研究。

 

.建立快速反应防治队

 

  我国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大灾之后有大疫”,某些寄生虫病在大灾之后容易暴发流行。为了有效控制寄生虫病流行和抢救病人,有必要建立快速反应的防治队和储备一定数量的防疫药械,以应付各种突发灾害。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寄生虫病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向前发展,21世纪我国寄生虫病的控制会取得进一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