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在十二指肠钩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十二指肠钩虫病是钩虫寄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引起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贫血、胃肠道功能失调、营养不良等。由于十二指肠钩虫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既往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检查找虫卵,但由于该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检查阳性率并不高,所以临床确诊率较低,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随着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及操作方法的不断改进,十二指肠钩虫病胃镜检查的阳性率明显提高。对于不明原因的贫血,大便常规检查未检查出虫卵者,应常规行胃镜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钩虫引起的贫血。

有报道,钩虫病的内镜检出率为90.24%,降部占 83.71%,大便找虫卵的检出率为21.95%[1]。汤淼[2]经胃镜确诊十二指肠钩虫病的患者再取粪便直接涂片法找虫卵阳性率仅为 25.8% 说明胃镜检查能早期、直观的对钩虫病作出诊断,明显提高诊断率,对钩虫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邱在平等[3]上消化道出血胃镜诊断为钩虫病 6 例临床分析证实,胃镜检查可明确钩虫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利于肠道钩虫病的早期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胃镜能直接观察胃肠黏膜的微细病变和寄生于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的钩虫虫体,同时可钳取虫体作种类鉴别,并可发现并发症如钩虫性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随着电子胃镜的普及,图像更清晰且具有放大功能等优点,胃镜检查成为诊断钩虫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为钩虫病的临床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