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的发现

 

疟疾(Malaria)俗称“打摆子”,严重者可引起死亡。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疟疾的记载。中医认为其病因为山岚瘴气,即指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多数国外学者认为疟疾与污浊的空气有关,“Malaria”就来源于意大利语“Mala(不良)和“Aria(空气)1880年法国外科军医Laveran在阿尔及利亚检查疟疾病人血液时发现一种新月形的生物体,随后命名为疟原虫。英国军医Ross1897年发现了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并阐明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发育、繁殖及传播的过程。直到1922年,四种主要人体疟原虫的红内期形态及发育过程才被阐明,1948年到1955年,这些疟原虫的红外期发育,相继经人工实验感染得到证实。

直到1980年,科学家们才发现能引起复发的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存在两种不同的遗传类型:①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很快发育为红外期裂殖体;②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形成休眠体而处于休眠状态,经过一定时间(数月至数年)的休眠期后,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而激活,进入发育繁殖阶段,成熟后产生红外期裂殖体,破肝细胞释放红外期裂殖子入血,引起复发。